呂家河:中國漢族民歌第一村

  呂家河民歌村坐落在武當山南神道旅遊線的崇山峻嶺中,屬丹江口市官山鎮管轄,面積18平方公裏,是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、湖北省民歌村、中國漢族民歌第一村。

  據民歌村的發現者,丹江口市民間文藝家李征康先生介紹,呂家河村全村182戶,751人,能唱2小時民歌者85人,占總人口的11.3%,民歌手最高年齡90歲,最小年齡5歲,其中有4位歌手能唱民歌千餘首,被人們 譽為四大歌王。

  呂家河村民歌內容分陽歌、陰歌、長篇敘事詩三大類。陽歌又分喜慶歌、奉承歌、四六句、燈歌等。陰歌分為起歌頭、勸善歌、翻田埂、還陽歌等。長篇敘事詩是用歌唱的形式,敘述一個完整的故事,情節曲折 ,情感動人,使人物有血有肉,栩栩如生,躍然欲出。呂家河村較長的敘事詩達4000行,較短的700行左右。民間文藝工作者現已在該村搜集民歌4000餘首。

  呂家河村民歌兼融我國東西南北中的多種民歌風格,色彩奇幻,剛柔並舉,即腔調材料雜揉東西南北,風格氣質則偏於北方陽剛,它以激昂剛勁的演唱風格為主線,將多種外來曲調熔於一爐,化為一體。

  呂家河民歌源遠流長。《詩經》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,而《關雎》為《詩經》的開篇:“關關雎鳩,在河之洲,窈窕淑女,君子好逑。”而至今流傳在呂家河一帶,有一首民歌《年年難為姐做鞋》的唱詞是: “關關雎鳩一雙鞋,在河之洲送過來。窈窕淑女難為你,年年為姐來做鞋。”這首民歌的歌詞與《關雎》的詩句何其相似,無論《關雎》是由采風者在《年年難為姐做鞋》的基礎上加工而成的民歌,還是《年年難為姐做 鞋》是《關雎》在民間的流傳變異,都說明二者有一定的淵源關系。

  武當道廟從唐朝貞觀年間開始修建,到宋代已有相當的規模。明朝時期大修武當山,在全中國范圍內調集了30萬民工,曆時13年之久。大江南北的工匠在武當山彙集,也帶來了各地的民歌。而呂家河村所在的官 山鎮,是當年修建武當山時的後勤保障中心,因此呂家河民歌之豐富,曲調之廣,歌手之眾也就不足為奇。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漢族民歌
    全站熱搜

    yanir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